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人教新课标 →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

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2.8M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111
    • 更新时间:2010-09-09 21:57:04
    • 上传时间:2010-09-09 21:58:29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人教版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微粒观,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承认客观事实: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第二阶段:认识分子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第三阶段:进一步了解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第四阶段: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一些问题,包括对某些概念的微观理解和对某些宏观现象的原因阐述。这是学生第一次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是学生第一次用微观的观点思考宏观现象,是学生容易产生分化的学习内容。上述四个阶段中,第二阶段、第四阶段是教学重点,第三阶段是教学难点。

    确定第二阶段、第四阶段是教学重点的原因是:学生建立微粒观的最终目标是运用分子的性质,能够更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能够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并且能够从微观角度深化一些概念,如单质、化合物等。由此可见,学习分子的性质、学会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问题,应该是本课题的重点。突出重点的方法是:将微观概念的学习建立在宏观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将宏观可见的现象与微观难见的粒子建立联系,学生通过对这种联系的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微观粒子模型,然后在运用模型去解释宏观现象或理解某些概念,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突出重点时,运用了2个演示实验,下面对2个演示实验逐一进行分析。

    实验1“酚酞溶液为什么会变红?是教材50页的活动与探究,如下图所示,这个实验操作不复杂,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氨水易挥发,多个小组做实验时,挥发到空气中氨气会使B烧杯的酚酞溶液也变红。二是学生会重视实验步骤,但是会忽视实验步骤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这个实验来讲,对第一组实验的深入分析是思考第二组实验现象原因的基础。所以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是学习的关键,因此这个实验不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而是把实验进行改进,变成问题情境,由教师演示。需要说明的是:教材是运用这一实验推导出分子的性质,即此实验是用于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的,但是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学过有关分子的知识,教师只需归纳、整理、总结即可初步建立分子模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将这个实验的功能进行转变,由建立模型变为应用模型。

     

     

     

    第一组实验:

         

    第二组实验:

     

     

     

     

    对第一组实验的改进:

    改进后的实验,引入对比的方法,扩大了问题情境的思维容量,要求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具有逻辑性,使学生的分析过程更加严密,所得结论更加确切。

        实验2“品红固体在水中溶解是教材49页的演示实验3-2,即将品红放入冷水中溶解。在教材中这一实验的功能是引入新课。这一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它的现象却可以反映分子的所有性质,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个实验想象的分析,再次应用微观模型,将宏观现象和微观分子性质联系起来。在实际教学设计时,我对这个实验也进行了改进,将品红固体分别放入盛有热水(左)和冷水(右)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还可以作为第三阶段分子概念引入的情境,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确定第三阶段是教学难点的原因是:微观粒子是学生难见的,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抽象难懂的。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将情境建立在具体的客观事实基础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在突破难点时用了4个具体的客观事实,下面对4个事实逐一分析。

    第一个事实——水的三态变化。

    18 g冰在4时融化成18 mL水,在1 atm,将18 mL水加热到100,变成3.06×104 mL的水蒸气,体积扩大约1700倍。这个事实说明水分子间隔改变了,水的状态改变了,水的物理性质也改变了。但是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即单个分子无法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分子集体的行为。

    第二个事实——品红在水中的溶解。

    无论在热水还是冷水中,品红最终都能完全溶解,成为红色、均一、稳定的液体。这个事实说明品红在水中扩散后,使水的颜色、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发生改变。但是水分子没有改变,品红分子也没有改变,它们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以上两个事实说明分子是无法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那么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第三、四个事实——教材52页的两个化学反应(见下)。                       

     

     

     

     

    3-12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3-13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教师提示学生引用这两个反应谈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于是建立在具体反应的基础上,学生的谈论内容就会很具体,因而也变得更容易,但是其结果却帮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概念,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法,使教学变得深入浅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教学方式】

    学生从现有水平到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可以用以下4个学习阶段进行连接。

  • 上一篇资料:江苏衡水武邑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化学月考试题
    下一篇资料: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