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机化学基础 → 苏教版 → 专题3 常见的烃 → 第一单元 脂肪烃 →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课型教学设计--选修五第二章第一节《脂肪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课件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PPT 课件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3.36M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27
    • 更新时间:2015-06-24 10:13:30
    • 上传时间:2015-06-24 10:15:08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课型教学设计
    ——以选修五第二章第一节《脂肪烃》第一课时为例
    广州六中 
    一、 教材分析
    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也是系统学习后续各章的基础。必修二以典型物质呈现的甲烷、乙烯将在本节中复习和提升为烷烃、烯烃等类别的性质。 教材选择通过学生归纳整理的形式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从结构变化的角度描述烷烃、烯烃的性质,从而突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加聚反应等有机反应类型。
    系统学习有机物性质需要建立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由典型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归纳提升到一类物质的结构、性质,进而演绎迁移到陌生物质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质预测。
    本节内容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起点也是建立系统学习方法的起点,学好本节内容能为本章以及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起点
    学生在在高一无机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时已经掌握了分类方法、掌握了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的分析方法、理解同主族或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的递变引起性质的递变,建立宏观实验现象——微观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符号表征等三重表征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知模式。上述的分类方法、结构决定性质以及三重表征学习模式将为系统学习有机化学打下基础,学生的演绎思维、类比推理和迁移能力将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不断得到深化。
    2.学习有机化学需要的观念、方法
    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突出的不同点在于:
    (1)组成元素较少,但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变化多,因此物质种类繁多,更加需要分类的方法梳理有机物知识脉络。
    (2)分子结构上具有相同的官能团,在性质上就体现该官能团的性质。因此有机化学教学中更当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特色。
    (3)无机化学反应主要研究两大类: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离子反应,三重表征的思维转换主要集中在实验现象、微观粒子的行为以及方程式的书写方面。有机化学的学习也需要三重表征,宏观上也需要实验现象作为事实依据,由于有机反应大多为分子间的反应,断键后才能发生反应,因此微观分析主要集中在有机分子中的共价键、断键及成键的位置,能为分析未知有机物的结构预测性质打下基础。
    三、教学设计理念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基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课型的一般教学结构分为三个基本环节:
    1.建立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图式:教师提供或学生回忆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某种线索
     
    2.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三重表征”:
    A.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或科学探究等活动获得宏观反应事实的认识;
    B. 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获得符号表征;
    C.运用理论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获得微观认识。
    3.认知图式的重建与巩固:
    A.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精加工活动,重组新旧知识,发展元素化合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
    B. 通过回答应用性问题等活动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巩固。
        本节教学设计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理论指导,针对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起点、教学目标(终点)

  • 上一篇资料: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课型教学设计--苯酚教学设计和课件
    下一篇资料: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课型教学设计以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羧酸 酯》第一课时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