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人教新课标 →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

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资源北京现场课教学设计--3.1 再探分子和原子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7.92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53
    • 更新时间:2016-11-07 20:02:57
    • 上传时间:2016-11-07 20:03:28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重游微观世界 再探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与本质区别,能从微观层面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能运用微粒观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 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在此过程中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培养信息获取能力;在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初步形成分析、抽象等思维方法。
    3. 通过体验探究活动,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出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节,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授课对象是已经学过分子、原子概念及特征的初中生,他们对分子和原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对符号表征的实际意义等问题理解尚有难度。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对于化学史部分也轻描淡写或干脆只字不提,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概念的理解造成困难。本节课旨在以复习课的形式,以化学史为背景,以概念的发展史为线索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同时借助球棍模型及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子与原子,并将微观表征与符号表征用直观的形式进行强化,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物质观与微粒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主题一  朴素的哲理
    【导入】以撕纸游戏引出古代东、西方哲学家朴素的微粒观。
    【多媒体展示】一只手在不同放大设备上看到的皮肤组织、细胞、分子。
    【复习】请结合生活情景展开讨论。你是否会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小结】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 
    参与活动,分享成果。

    看图,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对。
    回忆已学内容,给出可能答案。

    主题二  变化的魅力
    【实验】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性实验,学生解释原理。       

    【多媒体展示】水蒸发、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
    【思考】物质在不断变化着。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又分别是如何变化的呢?对应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了吗?
    【学生活动】模型拼装——以水电解、氯气与氢气反应为例,告知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的不同原子之后,学生自行用球棍模型模拟化学反应过程。
    【交流与表达】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另一个分子的?需要经过哪些步骤?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改变了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问】你会用化学符号来表达你看到的这些模型吗?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与课本实验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原理。

    从分子层面进行比对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利用球棍模型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要生成新分子,必须将原来的分子先拆成原子再重新组装。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结果。

  • 上一篇资料:吉林省名校调研卷(省命题)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图片版)
    下一篇资料: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资源北京现场课教学设计--4.2 水的净化(3份)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