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科粤版 →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 第三节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

教学设计与反思--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课时)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0点(会员免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11.77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21
    • 更新时间:2011-12-25 15:01:41
    • 上传时间:2011-12-25 15:03:07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课 题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粤教版)
    第三单元: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课题: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课时)
    作者及工作
    单位 刘宝学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二是根据燃烧的条件推断灭火的原理;三是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我设计的是第1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和根据燃烧的条件推断灭火的原理。
    2、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非常熟悉“燃烧”这种变化,也见过不少相关的现象,但没有提升到化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通过对氧气性质的探究已经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多数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常识。
     教学目标
    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观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评价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事物的双面性。    2.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救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和自救常识的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冬天里的一把火”,同时表演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通过实验现象和歌词中有关描述燃烧的词语,得出燃烧的特征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很多,你们想过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吗?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纸和小石子。
    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短蜡烛点燃,其中的一支罩在烧杯下。
    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
    白磷、红磷燃烧条件的探究:
    1、取一个500ml烧杯,放入热水,在热水中放入一块绿豆粒大小的白磷;在烧杯上方放一薄铜片,相隔一段距离分别放少量红磷、一块绿豆粒大小的白磷;
    2、在热水中的白磷上方罩一大试管。
    你能用语言具体描述一下燃烧这一现象吗?
    生活实例:每逢春节、元宵佳节,本地区总会发生几起玉米秸秆着火事件,人们通常会采取哪些灭火措施呢?
    老师让同学们思考烧不坏手帕的原理。
     集中精力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得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学生沉思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观察实验现象: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试管内白磷燃烧了,产生了浓厚的白烟。
    学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讨论灭火措施:泼水、盖土、移开未燃物等。
    学生讨论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入新课: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识燃烧这一现象。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出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①物质本身是可燃物;②物质要与空气(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为了进一步强化燃烧的条件,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水火可以相容,再一次证明:只要燃烧的三个条件满足,燃烧总会发生。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由常生活走进化学课堂。
    总结“灭火原理”:1、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2、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得出答案:手帕上有水,手帕上的酒精燃烧放热,手帕上的水蒸发吸热,当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时,手帕就不会燃烧。
    整理知识脉络
    板书设计
     一、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2、物质要与空气(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灭火原理:以下三个条件,具备其一即可。
    1、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2、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此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完成了能力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学以致用、巩固提高让学生主动完成了知识的评价;通过深化认识、品评功过,总结反思等反馈学生的情感历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实验——合作——探究——讨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性很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很好。
        不足与要改进之处:
    1、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2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
    2、最后两个趣味性实验,由于比较贴近生活,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环节可以多练习一些生活中的防火灭火的实例,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地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化学素养。
    3、本节课知识相对简单,可以增加一个当堂反馈环节,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考题,让学生知道考题怎么出、考什么,既可以提高素养又可以提高成绩。

     

  • 上一篇资料: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化学平衡》小练
    下一篇资料:金乡县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九年级化学试题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