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所有资料 →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案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0点(会员免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8.75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0
    • 更新时间:2013-07-22 16:13:03
    • 上传时间:2013-07-22 16:13:59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

  • 上一篇资料:贵州省黔西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检测化学试题
    下一篇资料: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