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沪教版(全国版) → 第六章 溶解现象 →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0点(会员免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20.59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15
    • 更新时间:2013-07-22 16:24:24
    • 上传时间:2013-07-22 16:25:40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部分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关系式的含义。
    2.难点:溶液组成的含义。
    教学过程:
    [引言](1)在本章已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2)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碰到溶液的“浓”或“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3)提出课题,溶液的“组成”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这是本课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溶液的组成
    [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究竟含多少溶质才能既满足杀虫的要求,既节约农药并且又不伤害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的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1)溶液的“浓”或“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2)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也就被确定下来了。
    例如:已知50 g氯化钠溶液里含2 g NaCl和50 g氯化钠溶液里含4 g NaCl,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
    [引导讨论]
    就上述例子展开讨论:由于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当溶质或溶剂的量有所变化时,会有以下情况:
    1.如果溶质量增大,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增大,溶液会变浓。
    2.如果溶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稀。
    3.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会增加,溶液会变稀。
    4.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减少,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浓。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用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的组成表示法。
    我们主要学习溶质、溶液的量都用质量单位表示的溶液的组成及有关计算。
    二、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指导阅读]教材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溶液的质量
     

  • 上一篇资料:6.1 物质的溶解 教案
    下一篇资料: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